小麦地全蚀病发生与防治的新绝招
编辑:董丹 发布时间:2010/9/19 9:06:46 浏览次数:1942 信息分类:
农资知识 专题:小麦种植技术
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3年左右,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植物检疫对象,其发生危害重、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难以根除,一般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
一、发病症状: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只危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所有地上症状(植株矮小、干枯、白穗等)都是由于根茎部染病造成营养输送中断造成的。一般在抽穗前发病症状不明显,而抽穗后开始陆续死亡形成白穗。灌浆阶段迅速死亡,干枯致死的病株与绿色的健株形成鲜明的对比,田间常出现成撮、成簇、顺行或成片发生。拔起病株观察根茎部可发现“黑膏药”状物这是全蚀病的典型特点。
二、发生规律:全蚀病是一种土壤寄居菌,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还可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禾本科杂草等,发病适温在15℃~24℃。近几年推行的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病菌在土壤中积累与存活。
三、防治方法:小麦全蚀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其防控应采取检疫、农业和药剂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进行。
1.搞好产地检疫关。小麦全蚀病是植物检疫对象,因此要加强小麦产地检疫,确保繁种田无病种子的生产。要求农户更不能把发生全蚀病的小麦留作种子,并应及时更换种子。
2.农业防治。一是合理轮作倒茬。可推行与其他作物如蔬菜、甘薯等作物轮作,一般要轮作3~4年。二是减少菌源和传播途径。发生全蚀病的地块要单机作业,并适当留高茬(16厘米以上),单打单收,以防机械作业传播。三是适期晚播。小麦全蚀病侵染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可以缩短有效侵染期减轻病情。
3.药剂防治。全蚀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一般从苗期染病后期发病,到小麦生长后期看到“白穗”时再防治已晚,因此要防治上要全程预防与控制。一是种子处理。药剂拌种是播前预防全蚀病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目前有效药剂有:苯醚甲环唑(敌萎丹)、咯菌腈(适乐时)、硅噻菌胺(全蚀净)、烯唑醇、戊唑醇等。推荐使用3%敌萎丹50毫升+2.5%适乐时10毫升加水100毫升拌10公斤种子;或者用2%立克秀或12.5%全蚀净20毫升拌10公斤种子堆闷2~3小时再播种。二是土壤处理。播种造墒前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2~3公斤加细土20~3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旋耕。也可使用多菌灵和粉锈宁各1公斤混合物撒于地表旋耕。三是灌根。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需用药防治,可用43%戊唑醇、12.5%烯唑醇或20%三唑酮1000~1500倍液去掉喷头盖对准小麦茎基部喷灌。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