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害类型
河南省及黄淮麦区小麦冻害按时间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初冬冻害
初冬冻害即在初冬发生的小麦冻害,一般由骤然强降温引起,因此常称为初冬温度骤降型冻害。11 月中下旬至 12 月中旬,气温骤降 10℃左右,达-10℃以下,持续 2~3 天,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极易形成初冬冻害。
发生冻害的小麦类型是弱苗和旺苗,壮苗一般不会造成冻害,多造成叶尖受冻,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苗龄小,未积累大量可溶性固形物,仍处在较旺盛生长时期的幼小弱苗,抗低温能力较差,易发生初冬冻害,造成叶片干枯和幼苗死亡。早播旺苗,冻害主要造成幼穗冻死叶片和叶片干枯,尤其是土壤肥力低,整地质量差,土壤缺墒的麦田,如遇突发性强降温天气,极易造成初冬冻害。
越冬期冻害
小麦越冬期间(12 月下旬至翌年2 月中旬)持续低温(多次出现强寒流)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麦冻害。一般分为冬季长寒型交替冻融型两种类型。冬季长寒型是由于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小麦地上部严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交替冻融型是进入越冬期的苗因气温回升的恢复生长,抗寒力下降,又遇到强降温成的冻害。
当冬季有两个月以上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 2℃以上,气温在-15~-13℃的天数多,北方广大无积雪麦田及积雪不稳定地区,易发生冬季长寒型冻害。
越冬期小麦处于休眠状态,抗寒力很强。但由于黄淮麦区小麦具有越冬不停止生长的特点,此阶段小麦处于地上部稍长,地下部分生长阶段,一旦遇回暖天气,幼苗又开始生长,抗寒力相对减弱,当再次寒流降温到-15~-13℃时,即会产生较严重的越冬冻害。越冬冻害一般以冻死部分叶片为主要特征,对生产危害较小。另外,整地质量差的麦田,特别是近年旋耕未镇压的麦田以及沙土地麦田,年年都有越冬期冻死苗现象。墒情差的情况下,也可形成严重冻害。
早春冻害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2 月下旬至 3 月中旬)发生的冻害。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如遇寒流侵袭则易造成冻害。此类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较重,是黄淮麦区的主要冻害类型。如 1982 年、1983 年、1984 年、1985 年、1988 年、1990 年、1991 年、1994 年、1995 年、2004 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2 年冬季温暖,降水量少,早春气温回升快,小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2 月 18~22 日河南省豫东地区,皖北、江苏徐州等地区气温骤降至-13.1~-8.7℃,造成了严重的早春冻害,幼穗冻死 30%左右的麦田达 20%以上,春性早播麦田幼穗全部冻死,豫东种植的宛 7107 成片冻死。1995 年2 月气温骤降为-8.1~-6.6℃,仅河南省小麦幼穗冻死 50%以上的麦田达 405 万亩以上。2007 年 3 月 6 日一股较强冷空气侵入,商丘 60 多万亩小麦发生严重冻害,幼穗冻死 40%~80%。
晚霜冻害
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3 月下旬 4 月中旬)发生的霜冻冻害。这一阶段小麦生长旺盛,抗寒力很弱,对低温极为敏感,若遇气温突然下降,极易形成霜冻冻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形成的霜冻。如 1992 年 4 月 19 日、1993 年 4 月 11 日的突然降温均形成了较重晚霜冻害。1995 年 4 月 3 日商丘地区气温下降到-1.6~-4.5℃,地面温度下降到-8.7~-5.5℃,全区 810 万亩小麦遭受了严重的晚霜冻害。经调查,冻害面积达 90%,其中幼穗冻死 20%以下的 257 万亩(占 32%), 冻 死 20%50%的达 298万亩(占 37%), 冻 死 50%以上的 155 万亩(占 19%)。河南省冻害面积合计超过 1 050 万亩。
晚霜冻害其他地区发生较少,主要分布在黄淮麦区。
冻害特征:
一是播种过早,阶段发育提前的小麦受冻较重,适期播种的小麦冻害发生较轻。
二是春性品种特别是春性偏强的品种冻害面积较大,冻害程度重。在调查的24个品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其冻害严重的多为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冻害较轻。春性品种中,郑9023、偃展4110、豫麦18、皖麦44冻害面积较大,其冻害程度依次为郑麦9023>偃展4110>豫麦18>皖麦44,其中郑麦9023冻害较重,皖麦44多为一、二级的轻微冻害。半冬性品种中,皖麦38、皖麦19和烟农19等品种也有一定程度的冻害,多为一、二级,冻害程度较轻。
三是种植质量及播量影响冻害程度。整地质量差、播种量偏大、麦苗瘦弱的田块冻害发生重。
四是施肥量过大且氮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小麦叶片下披、肥嫩旺长的田块,冻害较重。
五是冬前采取镇压等控旺措施的田块防冻效果明显,冻害较轻,没采取控旺措施的田块冻害发生重,特别是冬前拔节的田块冻害普遍较重。
冻害影响:
小麦冻害时期和冻害程度不同,减产幅度差异很大,冻害严重的地块基本绝收。一般越冬冻害减产 5%~20%,早春冻害减产 5%~30%,晚霜冻害减产 15%~60%(皇甫自起等 1996)。对成穗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冬季冻害,特别是初冬冻害对成穗数影响较大,早春冻害对成穗数影响较小,晚霜冻害对成穗数影响较大。据调查,小麦亩成穗数1987 年初冬冻害减少4 万左右,1993 年初冬冻害减少 2~3 万,1983 年早春冻害减少 1~2 万,1995 年春季遭受四次冻害,减少 4~5 万。1995 年4月3日一次冻害,严重地块减少70%以上。
晚霜冻害麦田每亩成穗的多少,与冻害程度和冻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冻害程度越重,每亩成穗数越多。对成穗数与成穗质量影响的是浇水,严重冻害地块,只要是浇透水的,亩穗数一般都可达到或越过正常的水平。浇透水并结合追施少量氮肥的,亩成穗数一般可超过正常麦田成穗水平。
折叠对穗粒数的影响冬季冻害主要影响成穗数,对穗粒数基本无影响。早春冻害形成不同穗层的地块,穗粒数可减少 3~7 粒,晚霜冻害主要影响穗粒数,可减少 7~10 粒,较重者减少 50%~70%,严重者颗粒无收。折叠对千粒重的影响冬季冻害对千粒重基本无影响,早春和晚霜冻害严重时,千粒重下降 1~7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