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抽穗前慎用唑类剂
编辑:农资 发布时间:2010/5/13 9:44:30 浏览次数:1996 信息分类:
农药网 专题:水稻种植技术
三唑酮、烯唑醇等唑类剂多年前即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其中,三唑酮一度在生产上广泛使用,后因多年使用后防效下降,加上加量用药容易造成药害,应用面积迅速减少;烯唑醇等产品由于价格较高或者在部分地区不当使用后对水稻产生药害,使用面积一直不是太大。近年来,由于水稻纹枯病发生重,生产上普遍感觉用井冈霉素防效不佳等原因,唑类剂开始大面积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效。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唑类剂主要有丙环唑及其与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剂、已唑醇、烯唑醇、戊唑醇等。
上述唑类剂的机理基本相同,主要通过抑制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基于相似的作用机理,这些药剂对水稻等农作物体内赤霉素的形成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发育。
不同的唑类剂对作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有一定差异。据南京农业大学有关专家研究,用相同浓度的几种唑类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出苗后12天的水稻叶面积的生长抑制如下:抑霉唑15%,三唑醇16%,丙环唑20%,三唑酮22%,氯苯嘧啶醇23%,乙环唑27%,苄氯三唑醇28%,烯唑醇45%。其中,烯唑醇等药的抑制作用较强,丙环唑、三唑酮的抑制作用较弱。另有资料报道,戊唑醇对作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也较强,与烯唑醇大致相仿;己唑醇对作物的抑制作用比丙环唑、三唑酮略弱。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抑制作用比已唑醇更弱些。
上述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已唑醇、烯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等唑类剂均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可以被作物迅速吸收并在体内传导,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时持效期一般可达20天左右。从大量试验和大面积生产应用情况看,这些唑类剂通常在低于对作物产生药害的剂量下即对农作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按登记的推荐剂量正常使用,一般不会对农作物产生药害。有资料报道,丙环唑等唑类剂在不当使用对作物造成轻度药害后,对作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一般仅持续7天左右,以后能逐渐恢复。
从唑类剂的特点看,它们特别适合在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使用。这一时期水稻纹枯病一般处于发病初期,按正常剂量或者适当加量使用这些药剂,不仅对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效,还能抑制基部节间拔长,防止后期倒伏,而对水稻抽穗一般没有不良影响。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即使使用烯唑醇、戊唑醇等抑制生长作用较强的药剂,只要注意不超量用药或者在短期内反复用药,通常不会影响水稻正常抽穗和结实。
矮秆水稻品种以及一些有轻微包颈现象的粳稻品种,其体内赤霉素合成能力较弱,在其抽穗前的上部两个节间拔长期,应特别注意控制唑类剂的用量,不能超量用药,也不要在短期内反复用药。按推荐剂量正常使用唑类剂单剂,两次用药间隔期宜在1周以上。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