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棚膜的建造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下面我们来针对此问题做以下总结:
老棚建造的不足
1.棚体欠缺后屋面
我们了解到,该地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大棚,即欠缺后屋面的“低温棚”。棚龄多在七年以上,后墙高2.8左右,棚宽9米左右,棚面骨架多为竹竿,立柱支撑。因其建造简单,造价低廉而被多数菜农所采用。事实证明,采用这种“低温棚”种植喜低温的西葫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用于种植喜温性的番茄就显得过于“勉强”,特别是2009年天气多变,寒流来袭较早,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就更不利于番茄正常生长了。有的棚户向就我们反映,自家番茄果实膨大慢,转色差。其实,这就与棚室保温性能差,不能很好满足蔬菜生长所需温度等环境条件有关。我们分析认为,欠缺后屋面的棚室弊端有三:
一是由于该类棚室缺乏后屋面,减少了棚内的采光空间,尤其是后墙部分,白天蓄热量减少,夜间放热量不足,而棚内向外界散热量较多,故棚温下降快,保温性能差,不利于蔬菜的正常生长。
二是棚室在无后屋面的情况下,棚面骨架只能搭放在后墙上,如此便会降低棚面高度,使得棚内空间减小,棚室环境调控能力下降,这对蔬菜的正常生长是极为不利。
三是棚内后墙漏雨严重。我们调查发现,为了保持该类棚室的拱度,其后墙顶部呈由北向南倾斜,棚面竹竿搭建后,覆土压实。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多,棚面竹竿发生移位,后墙顶部出现裂缝,在雨水较大的情况下,便会从棚室顶部灌入棚内,冲刷后墙,严重者出现部分墙体倒塌,竹竿滑落等情况。
可见,该地这种老一代大棚设施已经“落伍”了,棚室的各项性能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番茄等喜温性蔬菜的生长(但该种类型小老棚继续进行西葫芦生产还是可以的)。在此,我们建议当地菜农朋友,为了更好地为蔬菜生长创造适宜的棚室环境条件,促进蔬菜产量及品质的提高,进行老棚翻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老棚翻新后,不仅能提高棚室的保温性能、牢固性能及抗风、抗压能力,而且通过翻动、利用棚内土壤,堆砌墙体,可起到换土、改土的作用,为蔬菜的生长提供“洁净”的土壤条件,从而减轻土传病害及根据线虫为害。
像他们当地的棚室条件,我们建议他们在老棚翻新时,重点做好后屋面的建造工作。
大棚后屋面建造的方法:1.棚室“后屋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可根据当地冬至日中午太阳高度角确定,一般以40—45°为宜。2.铺拉钢丝。因“后屋面”承载力过大,需密集铺拉钢丝,以钢丝间距8—10厘米为宜。3.覆盖保温、防水材料。其覆盖方法:步,选一宽为5—6米、与棚同长的新塑料薄膜,一边先用土压盖在距离后墙边缘20厘米处,而后再将其覆盖在“后屋面”的钢丝棚面上。棚面顶部可再东西向拉一条钢丝,固定塑料薄膜的中间部分。第二步,把事先准备好的草苫或毛毡等保温材料(3米长、1.6米宽)依次加盖其上,注意保温材料的下边缘要在塑料薄膜之上,以防沾水腐烂,缩短其使用寿命。为提高保温效果,加盖的保温材料以1层草苫+1层毛毡为宜,寿命长且经济实惠。第三步,为防雨雪浸湿保温材料,需再把塑料薄膜剩余部分“回折”到草苫和毛毡之上。4.“上土”。从棚一头开始,使用挖掘机从棚后取土,然后将土一点点地堆砌在“后屋面”上,每加盖30厘米厚的土层,可用铁锹等工具拍实。另外,要特别注意上土的高度,多不超过40厘米,且要保持南高北低。“后屋面”上土过多,易增加后砌柱子的承载力,降低系数。
2.压膜方式不恰当
我们调查发现,该地菜农普遍采用两种压膜方式:一种是棚膜覆盖后,在东西两墙外侧根下埋设地锚,对应着拉钢丝压膜,一般棚内9米宽的棚室多布设6—8根压膜钢丝。另一种是棚膜覆盖后,分别在棚顶、距棚南端地面1米处各东西向拉一根钢丝,而后南北向用尼龙绳上下两端拴系压膜。
对比寿光菜农的压膜方式(棚顶事先东西向拉一钢丝、棚南端间隔1.3米埋设一处地锚,待棚膜覆盖后,再用尼龙绳压膜,上端系在钢丝上,下端拴在地锚上),我们认为该地菜农的做法均不够好。
分析认为,东西向钢丝压膜,虽然钢丝比尼龙绳要结实,但是毕竟棚面由于托膜竹等因素影响,易高低不平,这样就造成了压膜钢丝不能完全压住棚膜,在遇到有风的天气时,棚膜被吹得上下呼扇,时间一久,易破坏棚膜。
另外,高青菜农的第二种压膜方式,棚南端不埋设地锚,而用一根钢丝所代替,我们发现,采用该法的棚室,钢丝与尼龙绳相接处多出现了棚膜磨坏严重的情况。在此,提醒该地菜农需借鉴寿光菜农的压膜方式进行改进。
新棚建造的不足
1.后屋面建造不合理
与该地老棚相比较,一些新建的大棚在设置后屋面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后屋面角度小于30°(北方地区建棚的屋面角以40—45°为宜),俗称“抬不起头”,如此,便会影响棚内的采光性。二是后砌柱子安放不佳。在花沟镇新立村付新桥的新棚内,我们看到棚内的后砌柱子横跨太宽,本来后屋面附近所担负的重量就很重,若该处立柱在横跨太宽,势必会为以后留下隐患。三是棚顶上土不当,未压实或没有做成由南向北的斜坡,导致雨水渗透到后屋面的保温材料上,已经出现了霉烂的情况。(附图)注:有关大棚后屋面建造的技术内容可参照上文。
2.棚前脸未设排水沟。据我们调查了解,该地的地下水位较浅,地势较为平坦,而部分菜农的新建大棚前脸处,虽然在建棚时已经挖去了部分土层,但是,尚未设置排水沟。假若雨季来临,很有可能会雨水灌棚。在此,建议他们及早采用混凝土将棚前脸处理一下,以避免该处土壤出现塌陷或冲刷。
3.后墙未防水处理。对于新建大棚,其后墙的表层土壤较为疏松,在尚未及时做好防水处理时,一旦暴雨来袭,就极易被冲刷或冲塌。“护坡”方法:在平整好“后屋面”土层后,使用一整幅新塑料薄膜覆盖后墙。假若想减低成本,可利用旧棚膜,但要将破损处用胶带粘住,能覆盖2层,确保防止雨雪无法渗透,保护墙体。而后,再在塑料薄膜之上,加盖一层无纺布等防晒材料,可保证“护坡”年限在4年以上,同时又能起到防除杂草的作用,避免通过放风口传播虫害及病害,尤其是病毒病。,棚顶和后墙根两处各东西向拉根钢丝将其固定,或用编织袋装满土每隔1米压盖1次即可。
注意事项:“护坡”完毕之后,在生产中应尽量注意保护棚顶处的无纺布和塑料薄膜。同时,也不宜在棚顶之上埋设用于拴系压膜绳的地锚,因“后屋面”的土层较为疏松,且土层较薄,埋设地锚不够牢固。故该处地锚能埋设在后墙根处,既,又能加固“护坡”材料。
4.立柱埋设不当。调查采访中,我们发现,该地新建大棚的立柱问题也不少。一是排立柱与第二排立柱落差太大,导致棚面拱度太大,既不利于该处采光,又给卷帘机拉放草苫增加了难度。二是立柱埋设时,当地建棚队没有在其下端垫块砖或打实地基,这给以后棚体带来了隐患。因立柱已埋设,无法更换,只能待更换棚面骨架时,加以“校正”。
一是卷放草苫费劲。由于棚太长、太宽,一个大棚不得不使用至少两台功率在1.5千瓦以上的卷帘机拉放草苫,否则,仅使用一台卷帘机那是根本不可行的。若人工拉放草苫,工作强度太大。
二是增加了拉放棚面钢丝的难度。棚面钢丝需东西向拉放,而后固定在东西两墙根的地锚上。像200米长的大棚,拉放起棚面钢丝来,不仅难度大,而且也很难固定牢固。
三是更换棚膜难度也很大。一般100米长的大棚,更换棚膜十二三个人就够了,像这种200长的大棚,至少需要25人才可保证顺利完工。
总结而言,超级大棚不适合目前的棚室蔬菜生产。在此建议广大菜农朋友,今后在建棚规划设计时,要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据寿光高科大棚建造中心负责人李广彩介绍,目前,大棚规划设计的长度为80—100米。因为这样建造的大棚,既不浪费土地,又能省工省力。